發布時間: 2022-10-31 21:09
為什麼焦慮的人喜歡萬聖節?
7個原因,為什麼這種重疊可能不像看起來那麼奇怪。
關鍵點
一些生活在焦慮中的人可能會被萬聖節吸引
萬聖節提示遊戲,可以使恐懼正常化
萬聖節可以模擬恐懼,喚起控製感
我從小就喜歡恐怖的東西。雖然我當時並不知道,但我幾乎可以把我的焦慮追溯到童年。直到最近,我才意識到這種重疊似乎很奇怪。並不是每個生活在焦慮中的人都會被可怕的事情吸引,但我們中的許多人,甚至是那些確診的人,都對這種可怕的事情有著共同的興趣。當我退後一步,作為一名心理健康咨詢師和教育家,我意識到這可能比人們想象的更有意義。這裏有七個原因可以幫助你解開為什麼焦慮的人仍然會朝著所有可怕的事情跑的謎團。
1.遊戲
許多美國人把恐怖的事情與萬聖節和更廣泛的秋季恐怖季節聯系在一起。即使新冠肺炎疫情預計會有所下降,但大多數美國人都參加了,而且已經參加了很多年。服裝、想象力和走出日常生活的習慣,都會讓人產生一種完美的玩樂藥水。想象遊戲與心理健康有關,並且可以作為一種自理策略一直延續到成年。此外,沈浸式遊戲可能會分散人們對過去或未來的焦慮傾向。
2.懷舊
對於那些常年慶祝萬聖節的人來說,這可能會喚起人們對簡單輕松時光的懷念。這對於那些在晚年發展出焦慮的人來說尤其可能,尤其是那些沒有童年創傷的人。即使對於那些選擇作為成年人參與而不是作為兒童參與的人來說,這種玩耍的許可也允許內心的孩子去探索,讓成年的自己去收獲利益。
3.熟悉度
萬聖節促使我們思考我們的恐懼。對於那些生活在焦慮中的人來說,他們不需要在日歷上的某一天進行反思,他們的頭腦經常在那裏。萬聖節可能被視為一種不必要的增加恐懼的行為(從批評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過度焦慮的行為,但生活在焦慮中的人都很熟悉恐懼。
這樣想想,當你學會騎自行車時,這通常是一種令人生畏的經歷。幾次碰撞和擦傷之後,你會找到平衡。隨著時間的推移,風險往往被你看似第二天性的能力所掩蓋。反復接觸可以減少感知到的威脅,甚至可以喚起一種輕松感。
4.規範化
在一個典型的日子裏,患有焦慮癥的人巧妙地平衡自己的思想,旨在區分反思和反芻之間的細微差別。在一個普遍傳遞信息的世界裏,有情緒是不可接受的,更不用說探究你內心深處的恐懼了,生活在焦慮中的人往往會與他們常常癡迷的內心對話隔絕。然而,在萬聖節,所有的東西都從黑暗中驚悚地升起,被驚嚇的經歷也正常化了。
恐怖作家海因裏希·馮·沃爾夫卡斯爾(Heinrich von Wolfcastle)的作品包括《傷痛者》和《中間人》,「社會重視傳統,我們的老板、我們的社區,甚至我們的朋友和家人,都有無數種方式可以用羞恥感來確保符合主流期望。我喜歡認為,萬聖節是一年中的某一天,我們可以放手慶祝自己的獨特性。」
5.連接
恐懼在幽靈季節的小溪中正常化,打開了連接的大門。生活在焦慮中的人可能會感到有人邀請他們向床下的怪物講話。這可能是一種內在的探索,但也可能演變成一種外在的形式。有些人可能會借助隱喻和原型,通過服裝、裝潢、電視、書籍和電影的入口與自己和他人聯系起來。Wolfcastle強調,《歌劇魅影》告訴我們,人們變成了我們塑造的怪物,弗蘭肯斯坦提醒我們,真正令人恐懼的是社會人及其對標簽的過度認同。
辛辛那提大學英語副教授加裏·沃恩(Gary Vaughn)強調,《美國恐怖故事》(American horror Story)等節目在恐怖類型的偽裝下提供社會評論。例如,在這一季的「怪胎秀」中,著迷的觀眾們被要求思考正常、變化、多樣性,當然還有恐懼的概念。這個古老的恐怖類型的陰間已經允許了幾個世紀的挑釁,對於那些焦慮的人來說,它可能會讓一個安全而間接的領域來面對他們的恐懼。
6.授權
許多患有焦慮癥的人經歷了與未知的鬥爭。在某種程度上,萬聖節提供了一種相對可控的恐懼暴露,安全性是眾所周知的。例如,當你選擇看恐怖電影時,你會感到害怕。通過觀看預告片,或者有時只是聽到片名,你可以設定你對預期的警報類型的期望,比如背景中鬼魂閑逛,或者在屏幕中央的窗戶裏偷窺。我不知道你的情況,但當我在10月份走到一個(裝飾過的)鬼屋時,我預計會有一個食屍鬼向我撲來。同樣,生活在焦慮中的人會經歷一個預期、接近、驚嚇和解脫的封閉循環。通過這一過程的決定可能會讓人感到有力量,而這種成就感也可能會影響到一個人管理焦慮的感知能力。
7.準備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enn State University)心理學名譽教授約翰·約翰遜(John Johnson)和他的同事們發現,在新冠肺炎期間,恐怖電影迷的心理痛苦更少。更具體地說,那些觀看預科電影(比如僵屍啟示錄)的人對疫情的準備更充分。一般來說,那些好奇的人在大流行期間有更大的復原力。考慮到這些發現,暴露在恐怖電影中,類似於上文提到的控製性邂逅概念,提供了一個機會,讓人們盡可能少地探索好奇心,盡可能多地模擬真實生活體驗。
Shainna Ali, Ph.D., is a practitioner, educator, and advocate who is passionate about highlighting the essentiality of mental health in fostering happiness and fulfillment.
Psychology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