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23-05-02 10:23
抑郁癥:再見血清素,你好壓力和炎癥
關於抑郁癥的新研究集中在免疫系統上。
關鍵點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壓力是75%以上身心疾病的常見風險因素,增加了這些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抑郁癥等精神疾病是最常見的壓力相關疾病。
過去,醫學專家認為,抑郁癥本質上是一種由血清素缺乏引起的腦部疾病,這種疾病導致使用增加大腦中血清素濃度的藥物來治療抑郁癥。抑郁癥可能比這復雜得多。
新的研究表明,壓力會引起大腦和外周免疫系統的炎癥變化。這導致產生增強炎癥的細胞因子,這些細胞因子進入大腦的 reward center 並在很大程度上使其失活,導致快感缺乏,或失去興趣和快感。享樂主義是抑郁癥的一個突出癥狀。
壓力、炎癥和抑郁
長期以來,炎癥被認為是對組織損傷或微生物入侵的重要反應。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它是由壓力引起的,是導致包括抑郁癥在內的精神疾病的重要因素。抑郁癥患者血液中的炎性細胞因子水平通常較高。許多研究表明,治療炎癥可以改善抑郁癥。
應激事件激活交感神經系統和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PA)軸,從而引發「要麽戰鬥,要麽逃跑」的反應,兒茶酚胺、糖皮質激素和其他應激相關物質充斥全身,進而激活免疫系統的某些細胞產生細胞因子。
細胞因子是一類廣泛的小蛋白質,如幹擾素、白細胞介素和其他。有促進炎癥的促炎細胞因子和對抗炎癥的抗炎細胞因子。我們現在了解到,某些促炎細胞因子與焦慮、慢性疼痛以及通過阻斷大腦獎賞中心的功能而導致抑郁癥的發展有關。獎勵系統將不同的刺激(物質、情況、事件或活動)與積極或理想的結果(即感覺良好和快樂)聯系起來。當情緒低落時,一個人在任何事情上都找不到樂趣。抑郁的人會感到孤獨和悲傷。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醫學、精神病學和行為科學教授Steve Cole博士率先研究了在基因調控背景下引起心理和社會狀態的信號轉導途徑。信號轉導途徑將信息從細胞外通過細胞膜傳遞到細胞內部,然後在那裏開始連鎖反應,最終導致細胞核內基因的開啟或關閉。
在最近的一篇論文中,科爾報道了他對芝加哥南區種族隔離社區黑人母親的研究。大多數受試者表達的壓倒性感覺是「被困」。這些女性遭受的精神痛苦增加,表現為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抑郁癥狀和糖皮質激素受體基因調節。感覺被困、生活在暴力環境中與HPA軸的皮質醇輸出增加以及隨之而來的糖皮質激素受體(GR)mRNA水平的負反饋抑製有關。
科爾在撰寫關於歧視的生物學決定因素的文章時發現,歧視與情緒、認知和自我感知相關的大腦網絡的改變以及腸道微生物組的結構和功能變化有關。這項研究有助於我們理解社會不平等是如何成為一種全身體驗的,以及「種族主義讓我惡心」這樣的常見表達方式是如何具有科學意義的。
腸道細菌,即微生物組,產生對宿主健康至關重要的膽汁酸、膽堿和短鏈脂肪酸(SCFA)等代謝產物,以及血清素、多巴胺和其他調節情緒的大腦化學物質等無數神經活性化合物。因此,包括多發性硬化癥、自閉癥、精神分裂癥和抑郁癥在內的精神和神經疾病往往與胃腸道疾病同時存在,這並不奇怪。最近的研究擴展了我們對微生物組如何通過迷走神經與腸神經系統(「深思熟慮的腸道」)、免疫系統以及大腦進行交流的理解。
現在有相當多的證據表明,孤獨是心理和身體健康狀況不佳的一個風險因素。孤獨感通常是指一個人所期望的和所達到的社會關系水平之間的差異導致的痛苦和煩躁。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拉霍亞分校的科學家發現,孤獨與腸道微生物組缺乏多樣性有關,從而降低了對壓力相關幹擾的抵抗力和恢復力,導致下遊生理影響,如全身炎癥和抑郁。
由此可見,壓力和炎癥等許多因素,除了「化學失衡」,也就是大型製藥公司頒布的「血清素缺乏」,都是導致抑郁癥和其他精神和身體疾病發展的原因。
消除壓力
根據一個人的微生物組,某些抗抑郁藥可能對一些人有益,但對另一些人沒有好處。毫無疑問,在開始治療之前評估個體的微生物組將是未來一項重要的實驗室測試。
此外,對嚴重抑郁癥的非藥物治療,如運動,可能是由抗炎作用介導的。Omega-3脂肪酸已被確定為嚴重抑郁癥相關炎癥的潛在治療方法。
無論是用益生菌還是通過在飲食中添加酸奶或其他發酵食品來增強腸道微生物,都可能是解決頑固性抑郁癥的方法,而傳統的治療方法是無法觸及的。
史蒂夫·科爾寫了很多關於自我監管的文章。他認為,我完全同意他的觀點,我們是自己生活的建築師,比我們意識到的要多。我們的主觀經驗比我們的客觀情況更有力量。如果我們自我感覺良好,不僅我們的健康會得到改善,我們的人際關系也會得到改善。有很多方法可以讓我們提高自尊,變得更加樂觀。
針對炎癥和腸道微生物組的治療方法與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製劑SSRIs和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製劑SNRIs聯合使用可能比單獨使用SSRIs或SNRIs更有效。
Thomas R.Verny,醫學博士,著有《化身的心靈》等八本書,曾在哈佛大學、多倫多大學、約克大學和明尼蘇達州聖瑪麗大學任教。他的播客《突破邊界》可以在Youtube上觀看,也可以在Spotify和許多其他平臺上收聽。
psychology today